杨老师趣味数学
-08-:23中小学教师,教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君 山
青螺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饶、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13个字,会写“位于、部分”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三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4.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梳理课文中所描写的风景和物产,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了解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风景和物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在读中想、读中悟,有自己的感受。欣赏文中优美的词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理解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句段;初步培养“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能力。
1.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饶、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13个字,会写“位于、部分”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风景和产物。
3.学习第1、2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课件1出示地图)看,这里是我们游览过的台湾省的日月潭,这里是我们流连忘返的新疆的吐鲁番。在祖国南海的西北部,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它由许多个岛屿组成,是我国海上的边境线。边防战士常年驻守在那里,保卫祖国的安宁,西沙群岛是我们祖国的南大门,被称为我国的“海防前哨”。
设计意图:
出示地图,谈话导入,从了解过的日月潭到吐鲁番,再引出西沙群岛,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和幅员辽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去西沙群岛看看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游览西沙群岛吧。自己读课文,这篇课文生字词特别多,争取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回倾听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根据学情,对难读的词语纠音。
(1)课件2出示本课词语。
(2)课件3出示多音字:“参”的不同读音,并扩词。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交流:读了课文后,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美丽、奇异、富饶、可爱……)
6.师: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师板书“富饶的”,补充课题)课文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写出了同学们说的内容,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请快速默读全文。(课件4出示: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师根据反馈,相机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
学生读文后对西沙群岛有了整体认知,与文本产生共鸣。
7.课件5出示: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些地方又写了物产丰富。
引导学生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三方面理清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去欣赏风景优美的西沙群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奇异的海水吧。(课件6出示:课文插图)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美丽。
2.根据反馈出示: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3.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海水真美)
4.再仔细读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水的美?(颜色多,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想想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5.课文中用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板书),想想这是为什么。
(课件7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在阳光照射下,海水的颜色之多,光泽之亮。)
6.师:多美的海水,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设计意图: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海水的美丽。
第二课时
1.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2.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3.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跟随作者的描述,初步感受了海水奇妙的色彩。海水犹如一匹巨大的七彩锦缎铺展在人们眼前,令人叹为观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踏上西沙群岛,去感受她的美丽和富饶吧。
二、板块研读,合作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的。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海水 海底 海岛
设计意图:
借助思考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有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
3.师: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西沙群岛海水的奇妙色彩,让我们先去游览神奇的海底世界吧!
课件1出示要求:(1)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海底的物产,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从三年级开始就
)的珊瑚、(
)的海参、(
)的大龙虾、(
)的鱼。
5.具体了解海底的物产。
(1)珊瑚。
①找出文中描写珊瑚的句子,读一读。(课件3出示句子)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a.生长地点:岩石上
b.形状多:有的像……,有的像……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珊瑚比作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理解“绽开”的意思。(课件4点击“珊瑚”两字,出现形如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的珊瑚图片)
c.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珊瑚的形状多?(各种各样)
(2)海参。
看课件5图片,理解“懒洋洋”;了解海参的活动方式:蠕动。
(3)大龙虾。
威武的大龙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读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你能不能用动作把大龙虾的样子表现出来?
指两生上台表演,结合动作和课件6,掌握“威武”的音、形、义。
(4)鱼。
①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鱼多)
②课件7出示句子:读课文中描写鱼的句子,思考,主要写出了鱼的什么?(数量、品种)
③从哪儿看出鱼的数量多、种类多?(成群结队、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
理解:“有的……有的……有的……”一句主要写出了鱼的哪些特点?(形状、颜色)
课件8出示:“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意思是(
)。
①水和鱼正好各一半。②水很多。③鱼很多。
师:“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说明西沙群岛的鱼很多,这句话的意思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6.过渡:如果说海里是鱼的世界,西沙群岛的岸上就是鸟的天下。
(课件9出示第5自然段)
A.读完后,你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吗?课文通过写什么来突出“鸟的天下”?
(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师:这段话先总写“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接着写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从总到分,让人相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B.学生抓住“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鸟多”。
C.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抓关键词句来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三、拓展练习。
课件10出示:看到西沙群岛如此美丽富饶,你想怎样表达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
画一画:用你的彩笔画一画西沙群岛的景物。
写一写:选择一幅图,把你看到的景观用几句话写下来。
说一说: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说西沙群岛的其他鱼、贝壳或鸟。
编一编:编写西沙群岛导游词,向同学或家人介绍西沙群岛。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一项进行拓展,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19海滨小城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3.能找出第4至第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抓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2.积累好词佳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体会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场景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
3.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游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海滨小城,学生齐读课题。)
2.鼓励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
(2)海滨小城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根据题目质疑,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件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重点强调“胳、臂、甚、至、满、载”的读音。
第一组(含会写字)
海滨 灰色 飘荡渔民 遍地 躺着 满载 靠岸
亚热带 初夏 除了 踩上 整洁
第二组(含会认字)
海鸥 胳臂 理睬 凤凰 榕树 石凳 每逢
2.同桌互相指读生字。
3.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1)形声字结构特点:比如“滨”,形旁是“氵”,表示与水有关,“宾”是声旁,表示读音。另外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识记“渔、遍、躺、靠、踩、洁”等字。
(2)形近字辨析。如:“业—亚”“浩—洁”
4.“小老师”领着读一读。
5.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找出多音字“臂”,并组词区分。
设计意图:
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使学生加深对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件2出示问题:
(1)请同学开火车读一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写了海滨小城哪些地方的景色?
(3)读后交流,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你发现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三个自然段分述海滨的美景,第4至第6自然段介绍小城的景色,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总体结构是分—总的结构。)
②海滨有什么特点?(美丽)
③作者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地方的景色?(庭院、公园、街道)
教师相机板书:庭院 公园 街道
2.同桌轮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的美好。
设计意图:
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交流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摘抄下来。
课件3:
(1)预设1: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①围绕“各种颜色、各色花纹、遍地”体会贝壳颜色之美和数量之多。
②说话训练:沙滩上的贝壳真美啊! 。
③出示贝壳图片,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贝壳的美和多。
(2)预设2: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寂寞”。你什么时候感到寂寞?心情怎样?
②指导学生交流,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设计意图:
交流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课堂小结。
读了《海滨小城》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1.能找出第4至第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2.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3.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1展示生字、新词)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海滨和小城)
4.读一读第4至第6自然段,画出段落的关键句。
(1)指名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认为这句是关键句?
(2)引导学生从“每句话的意思”和“整段话在写什么”两个方面来判断段落的关键句。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学生能借助学习经验,找到关键句,在自然的阅读状态下领悟学习方法。
二、品读课文,感悟特点。
(一)学习海滨部分。
1.自由读,思考:海滨有什么特点?(美丽)
2.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与大家进行交流。老师重点引导感知以下两段话:
(1)课件2出示:
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a.这段话美在哪里?(重点分析颜色美)
b.为什么会有这种美景?(生态环境好)
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2)课件3出示:
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a.贝壳有什么特点?(多、美)
b.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贝壳?(贝类动物多,生态环境好)
3.欣赏。
课件4出示不同时候、不同季节海滨的美景,感知海滨的美。
4.朗读。带着赞美的语气去读这个自然段。
(二)学习小城部分。
1.学习第4自然段。
下面我们先看看录像,看看小城的庭院是怎样的。课件5播放庭院的录像。
同学们看了小城的庭院录像,庭院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树多 叶香 花美
(1)哪位同学来读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树多的语句?课件6出示: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大家圈画出最能说明树的数量多、品种多的词语。(很多、有……还有……)
(2)庭院里不仅树多,叶也香,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叶香的呢?请用“
”画出来。
课件7出示: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我们来看看作者描写花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课件8出示句子: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凤凰花比作红云)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凤凰花的美。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
谁来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指读中心句,齐读分述句。
2.学习第5、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①小城的公园、街道各有什么特点?
②这两个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总—分”的结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检查自学效果。
①作者观察小城的公园时重点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树大、叶密、人多)课件9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大榕树。理解“一棵棵”“一顶顶”“每逢”等词语,并用“每逢”口头造句。
②小城的街道也美,美在哪里?(十分干净)课件10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小城街道的干净。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说明街道十分干净的句子。(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甚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导造句。
3.学习了课文的第4—6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几个自然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课文的第4—6自然段都是写海滨小城的美,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第4自然段写庭院美,第5自然段第一句写“小城的公园更美”,第6自然段第一句写“小城的街道也美”。第5、6两个自然段段首的“更美”“也美”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抓住词语,感悟语言的美,理解段落大意,体会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三、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课件11出示:
小练笔:我们的校园
具体要求:
(1)先观察,再写下来。
(2)观察时,要运用课堂上学会的几种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
(3)写作文时,要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选择景物;然后围绕景物的特点,具体地写出校园的特点。
设计意图:
巩固课堂所学,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作者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了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描写了小城,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海滨小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了海滨小城最突出的特点——美丽、整洁。
19 海滨小城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融、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2.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富有和美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感受小兴安岭的美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融、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今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板书:小兴安岭),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课前你们已经收集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谁能向大家简单地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小兴安岭?(生自由发言)
2.鼓励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本文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2)本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本文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物产?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根据题目质疑,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件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重点强调“浸、脑袋、膝盖”的读音。
书写指导:
(1)“袋”下部:“衣”穿插在“代”的中间,因此“代”的斜钩要写得平缓舒展,为“衣”留出空间。
(2)“线”是左窄右宽。右部分两横稍斜,撇要穿插到绞丝旁的下面。
(3)“软”字中“车”的最后一笔变成提,“欠”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2.同桌互相指读生字。
3.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4.“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5.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找出多音字“兴、舍”,并组词区分。
设计意图:
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使学生加深对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读好长句,整体感知。
1.请同学开火车读一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指导读好长句。课件2出示下面的句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1)课件3出示小兴安岭夏日树木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图片上的景象,再圈出第一句中AABB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好这类词语。
(2)指导学生读好句中的形容词,想象画面。学生练读,小组比读。
(3)指导学生读好“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等长句子的停顿。
3.读后交流,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本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第1自然段总说,第2—5自然段分别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总体结构是“总—分—总”。)
(3)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美丽、富有)
(4)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课件4出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小兴安岭是花园,也是宝库。
4.同桌轮读课文,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好。
设计意图:
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
你读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有什么感受呢?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总)
一年四季的美景(分)
是花园,也是宝库(总)
第二课时
1.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1展示生字、新词)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
二、赏读课文,感受美景。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兴安岭,领略它的美丽吧!
(一)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
1.(1)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这个风景美丽的地方,此时正好是这里的春天。自读第2自然段,说说分别写到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淙淙的小溪、散步的小鹿等)
(2)课件2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②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和词语,并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③自由读,同组交流读。
2.学生汇报好词、好句。
(1)课件3展示: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是什么意思?能换一个词吗?(长出)“抽出”和“长出”哪个好?为什么?(师引导:“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描写了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
(2)课件4展示: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溪水流动的声音)
(3)看,小鹿在干什么呀?课件5展示: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欣赏”是什么意思?“俯下”“侧着脑袋”等词也用得好,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动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小鹿的喜爱)
3.配乐播放朗读课件,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小兴安岭的春天还有什么景象?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大狗熊、松鼠、小草……)
4.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乐)
(二)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
1.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小组同学一起学习第3自然段。
2.你觉得哪些词句描写得特别好?
(1)课件6展示: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夏天到了,树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树木茂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森林的茂密呢?(“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
“封”是什么意思?用得好不好?(好。“封”,意思是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一个“封”字,形象地表现了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从侧面表现出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2)课件7展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的小兴安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你仿佛看到了……
“浸”字用得好不好?(好。“浸”说明小兴安岭雾的范围甚至比森林还广,浓度甚至比水还大,使整个森林都浸在其中。)
(3)课件8展示: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耀眼”说明什么?“穿”字用得好不好?(“耀眼”说明阳光强烈。“穿”字用得好,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耀眼。)
(4)课件9展示: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红、白、*、紫,这些词语表现出小兴安岭的美丽,繁花似锦。)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描写小兴安岭夏天的段落。
(三)合作学习课文中描写的秋、冬季节的景色。
1.体会“秋天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你觉得小兴安岭的秋天怎么样?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引领。
①小兴安岭的秋天很美丽,很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落叶、山葡萄、木耳、人参等景物和物产来描写。
②课件10出示秋天森林中的变化: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落叶在林间飞舞”,“飞舞”还可以换成哪个词语?
引导理解:“飞舞”还可以换成“飘落”。用“飞舞”而不用“飘落”,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我们体会到秋天小兴安岭景色的美丽,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③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这里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物产?(山葡萄、榛子、蘑菇和木耳、人参等名贵药材)
你还知道哪些小兴安岭的物产?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2.体会“冬天美”。
(1)按照上面学会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
(2)集体交流。
①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事物来写。
②课件11展示: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来临。
“积满”一词用得好不好?(好,“积满”既表现出雪下得很大,又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③学生们通过读“飞舞”“刮”“散步”等词语,体会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季节,朗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读出它的美丽。(生练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采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
三、选择喜欢的季节,说说理由。
1.提问: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指名让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用一句话说说喜欢的季节带给自己的感受。
(2)把季节中的景物说清楚。
(3)运用“严严实实”“苍翠”等文中的词语或自己积累的词语来描述景物的样子。
2.学生练习,同桌互说。指名让学生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内化,为单元习作“这儿真美”准备素材。
四、激情总结,拓展欣赏。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花园,是指一年四季景色美丽。宝库,是指物产丰富。因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总结语: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是美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视频,欣赏美景。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欣赏小兴安岭的美景,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河山的秀美。
五、拓展活动,课后练笔。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写一写家乡某个季节的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习作:这儿真美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
2.能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一处景物。
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一处景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材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
2.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一、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1.我们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游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欣赏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按空间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按一定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2)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3)先总写后分写。
(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3.这节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板书:这儿真美)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所用到的写作方法,学生意识到仔细观察、抓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重要性,为写好本次习作打好基础。
二、阅读片段,感知写法。
1.课件1出示: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1)请从这两段话中各找出一句能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来。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小城的公园更美。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概括段落大意,该段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2.师生小结:今天的习作就是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把身边的美景写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例子,找出能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理解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围绕一个意思写”。
三、回忆生活,引导选材。
1.我们周围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2.你最想写什么?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吧!
3.课件2提出写作要求:
(1)写之前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
如: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设计意图:
搜集素材,明确习作要求,为写习作作好准备。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谈话过渡:你知道怎样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是怎样把你身边的美景有条理地、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的?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再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在评议中总结:从学生的叙述中总结写景文章的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出示课件3: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玩的顺序、方位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重点:围绕一个意思写。
情感:真实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评议,学生明白写景的文章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景物的重点,围绕一个意思,并且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五、抓住特点,学生习作。
1.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
学生在了解习作要求和重点后,独立完成习作,培养写作能力。
第二课时
1.能自己改正错别字,修改自己的习作。
2.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习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发现的美景。
二、品读欣赏,修改习作。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读给同学听:习作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到了最近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设计意图:
通过互读互改的方式,学生真正了解了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去写,学会了取长补短。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
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四、多样活动,展示交流习作。
1.引导:修改好的同学,把习作张贴到教室后的“语文园地”中,然后读一读其他同学的习作,评一评,你觉得谁介绍的地方是最美的?
(1)学生张贴自己的习作,并走动阅读其他同学的习作,给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画上星星。
(2)提问: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为什么?指名让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围绕“习作小贴士”进行评议。
(3)表彰写出“最美的地方”的习作。
2.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围绕一个意思写出了这个地方的美。课后,我们还可以修改自己的习作,把“最美的地方”推荐给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分享这美景。
设计意图:
习作分享,既能保持学生习作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分享中相互学习,体验习作带来的乐趣,分享发现的美景。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这儿真美
语文园地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2.认识“蝌、蚪”等6个生字,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4.朗诵、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2.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2.能围绕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3.认识“蝌、蚪”等6个生字,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一、交流平台。
1.回顾复习,激活关键语句的学习经验。
(1)课件1出示下列段落,提出要求:默读下面的两个段落,并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语句。
段落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富饶的西沙群岛》
段落2: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裁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海滨小城》
①指名让学生交流。请学生说说这两个段落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②提问:理解段落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指名让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借助关键语句。
(2)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有关键语句的段落还有哪些?
①指名让学生交流,追问:这些关键语句有什么作用?
②教师小结:有些段落的开头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板书:关键语句在开头)
2.在读书时,怎样找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出示课件2:
a.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
b.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中,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尾;
c.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设计意图:
让学生总结找关键句的方法,体会关键句在一段话的段前、段中、段后的三种可能及作用。
3.迁移方法,尝试围绕开头说一段话。
(1)请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两句话。课件3出示:
车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①提问:你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指名让学生围绕“真多”“喜欢”交流这两句话的意思。
②追问:你见过的景象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课件4出示车站和夏夜的图片,提问:看着这两张图片,你想起了哪些词语?指名让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引导学生从车站人的数量、人们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交流想到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
②引导学生从夏夜里最喜欢做的事、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色等方面交流想到的词语,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3)布置任务:你能试着用黑板上或积累的词语,围绕给出的开头写一段话吗?
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试着用上面的句子作为开头说一段话,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③学生独立完成写句子练习,小组同学互相评议,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经验,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写句子,引导学生在尝试“围绕一个意思表达”的语言实践中,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识字加油站。
课件5出示:
蝌蚪 飞蛾 螃蟹 鲤鱼 鲫鱼 鲨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这些加点的字和“虫”“鱼”有关,都是形声字。
4.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蝌、蚪、蛾、鲤、鲫、鲨。如“蝌”,“虫”是形旁,表义;“科”是声旁,表音。(板书:声旁表音,形旁表义。)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能找出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并能借助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梳理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可能的位置和关键语句的作用,我们还知道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第二课时
1.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2.朗诵、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一、词句段运用。
课件1出示:
懒洋洋
慢腾腾
颤巍巍
兴冲冲
静悄悄 空荡荡 乱糟糟 闹哄哄
1.读准字音。
(1)指名让学生读,教师正音:“颤”是翘舌音;“巍”和“哄”是一声。
(2)齐读词语。
2.提问:你能给这些词语分分类吗?指名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按与动作有关和与环境有关两类给词语分类。
3.课件2出示任务:这种形式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红
笑
黑
气
白
(1)学生练说,同桌互说。
(2)指名让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描写颜色和神态两方面对词语进行分类。
4.读词语,想象画面。
(1)引导学生浏览词语,提问:看到这些词语,你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①指名让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声音、可能做什么事、有什么表情等方面描述想到的画面。
(2)布置任务:试着选择其中一两个词语,把想到的画面讲给同桌听,再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①指名让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围绕“是否让你感到闹哄哄等”进行评议。
②同桌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经验。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写句子,引导学生在尝试“围绕一个意思表达”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日积月累。
1.走近李白,读懂诗题。
(1)组织学生聊一聊李白,再诵读《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作品。
(2)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诗题,学生读题。
①教师介绍白帝城,并指导学生读准“帝、发”的字音。
②点拨“发”可以组什么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发”是“出发”的意思。
③指名让学生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4)过渡:李白早上从白帝城出发要到哪里去?一路又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吧!
2.通读古诗,读出韵味。课件3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学生自由吟诵,教师指导朗读。课件4出示: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尝试理解古诗,教师指导。
①词语解释。课件5出示:
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白帝,白帝城。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②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③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6出示: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中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可以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回荡不绝,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3.背诵并积累古诗。
4.课下收集李白的写景诗,大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能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园地
关键句:段首、段中、段尾
形声字:声旁表音 形旁表义
围绕关键语句写一段话
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