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必须手术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郑和下西洋为何只剩下一个传说专家问题就出
TUhjnbcbe - 2023/2/10 14:40:00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7.html

今天的话题先从金庸先生的中篇武侠小说《鸳鸯刀》说起。

晋阳大侠萧半和是该小说着力刻画的第一武林高手。

萧半和原名萧义,早年为刺杀满清皇帝,甘忍奇耻巨痛,净了身子,进宫寻找行刺时机,却因一对鸳鸯刀,重新流落江湖,化名为萧半和。

关于“半和”之名的来历,萧大侠是这样解释的:“老萧是太监,羡慕大明三宝太监郑和远征异域,宣扬我中华的德威,因此上将名字改为‘半和’,意思说盼望有郑和的一半英雄,嘿嘿,那是老萧的痴心妄想。”

……

金庸先生借绿林大侠之口称大明三宝太监郑和为大英雄,则可知金庸本人及世上绝大多数知郑和其人其事者均视之为大英雄。

现在,人们谈论起这位大英雄的事迹及功绩,只知其曾率领一支硕大无朋的船队七下西洋,向世界推行和平外交,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至于其详细的经历、具体的遭遇、路途中所发生过的种种情节,却全无记载。

也就是说,郑和,更多是活在一个传说里。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清朝的乾隆帝烧毁了。

为什么说是乾隆帝烧的呢?

女真部落自从明永乐年始就是明朝部属,满清入关,为了堵住世上指责其以下犯上的罪名,又为彰显其得国之正,就必须不遗余力地洗白其原来是明朝部属的身份。

这就使得单单一部《明史》,就修了长达九十四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到乾隆时期才定稿。

《明史》刊定,乾隆随即下令将所依据的大多数档案史料付之一炬,其中,销毁了明代档案多万份,仅残余余件,这些残件只是明朝后期的档案。

这还不够,乾隆又大动干戈,下令编修《四库全书》,说是要把天下书合成一书。

但是,说得好听,这部书修成,存书仅仅部、卷;存目焚毁(被烧毁仅存书名)部、卷;不存目被焚毁的书更是不计其数。

由此可见,乾隆修《四库全书》其实是寓征于毁,其所焚毁中国的古书远远比保存的书多得多。

这么做的目的,既洗白自己原来的身份,又掩盖了明朝中前期的繁荣昌盛,最妙的是,充分突出了明末腐朽没落,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清朝得天下的合理性。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就是毁于这场文化大火中的。

话说,郑和下西洋,支费浩繁荣,以《明史》卷三百三十二中的原话来说,是“库藏为虚”。

有人作过粗略统计,永乐年间,明*府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以每只宝船造价五六千银两算,下西洋船舶耗资之巨可见一斑。

这,还只是一部分。此外,对大量的外邦来朝贡者,论级行赏,数字更为庞大。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纯粹王道外交,凭借的是雄厚国力,厚往薄来,缺乏明确而切实的战略目标选择与实际利益考量,对有效维护国家现实利益功效有限,未给明朝带来足够实际利益,反而造成巨大物资浪费,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因此,明朝中后期多次采取了禁海*策。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即位,应前户部尚书夏原吉的请求,下诏停罢下西洋的取宝船。明宣宗宣德中复开,到明英宗正统初再次禁海。明宪宗成化年间,曾一度考虑恢复出海,但因为大臣的激烈反对而不了了之。

即正统之后,这项伟大的航海事业就被取消了。

成书于万历初年,由浙江嘉兴人严从简所撰《殊域周咨录》中有记载: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太监劝皇帝效仿明成祖,重新下西洋。于是皇帝派人到兵部索要郑和下西洋历史档案《郑和出使水程》。这《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但找了三天都没有找到。兵部尚书(相当今国防部长)项忠要处分档案官。担任车驾郎中的官职、负责保管车船资料刘大夏在旁说:“三保(即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该《殊域周咨录》是根据内库档案写成的,可信度极高。

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的陆树声所撰写的笔记《长水日抄》中也记载了类似内容,可知此事为实。

但应注意,刘大夏的原话是“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即“应当烧掉以断绝下西洋这种念想”之意,没有说是“已经烧掉”,但后人不加细辨,就认为《郑和出使水程》已经被刘大夏烧了。

成书在《殊域周咨录》之后,由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顾起元所写的专门记载历史掌故的笔记《客座赘语》就一口咬实是刘大夏烧了。

受顾起元的影响,后世也多误认《郑和出使水程》是被刘大夏所烧。

近代交通史专家向达在年《小说月报》的一月号刊里,就讥讽刘大夏是“焚琴煮鹤的道学先生”。

现代历史学家*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也写:“郑和之后再未有派遣舰队之事,船员被遣散,船只任之搁置废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

但是,《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

想想看,作为车驾郎中的刘大夏岂能知法犯法?即使其真知法犯法,又何如毫发无伤,反而于一年之后当上了兵部尚书,并且成为了成化、弘治的两朝名臣?

真实情况是:项忠当时没找到《郑和出使水程》,那是刘大夏给藏匿起来了,但等明宪宗“下西洋”的劲头过了,刘大夏又将之归档了。只不过,在明朝奉行的“闭关锁国”*策下,没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没有认真对它进行查阅罢了。

但是,世事无绝对。

嘉靖年间的兵部车驾司郎中茅坤着手编修*事百科全书《武备志》时,就查阅了《郑和出使水程》。

现在经茅坤、茅国缙、茅元仪祖孙三代人修成的《武备志》中,就收录有《郑和航海图》。

该图原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具有制图范围广,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特点。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就因为收录有这份《郑和航海图》,可以推知:在刘大夏过世几十年后,茅坤依然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到《郑和出使水程》,这就充分说明刘大夏的清白了。

乾隆初年刊定之《明史》,以大多出于万斯同之手的《明史稿》为基础编成。

让人惊奇的是,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现存的《明史稿》中,还有不少关于郑和规模航线乃至技术配备的描述,只不过,《明史》定稿后,这些内容全被删除了。

这也说明,清初组织编修明史的班子成员,依然可以在清朝档案馆里查找得到《郑和出使水程》。

由此可见,销毁《郑和出使水程》的人,就是乾隆。

南京大学权威明史教授潘群在年接受《南京日报》记者访谈时,直接把毁书矛头指向乾隆,说,毁掉《郑和出使水程》的,就是乾隆皇帝。

明史研究学者韦庆远也直言: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

乾隆帝这别有用心的一毁,致使历史成了传说,传说又演变成神话——郑和下西洋的这段历史最终为后人所知、并广为流传的,居然全一本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对顾起元《客做赘语》上记载的刘大夏毁书之举深信不疑,但顾起元却在该书自序里不打自招:“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则争语往迹、近闻以相娱,间出一二区号奇誔怪者以助欢笑。”即所写不过是坊间传说、民间俚语,娱人逗乐而已,不必太当真。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和下西洋为何只剩下一个传说专家问题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