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必须手术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文昌县志看海南渔民经略南海史实
TUhjnbcbe - 2025/6/30 19:55:00

(原创)南海老林

海南渔民将南海称之为祖宗海,他们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靠海吃海,世居海之南。他们前赴后继,闯荡南海,波谷浪尖,无所畏惧。足迹遍及南海大大小小三百多个岛礁沙洲,泻湖海沟。南海是他们赖以生存,生命所系,希望所在的蓝色资源宝库。是他们最早发现西沙、东沙、中沙、南沙诸岛。海南渔民编写的《更路簿》真实记录了海南渔船从文昌清澜港或琼海潭门港出发前往三沙的海况,记录了生产作业线大约条,渔民给三沙命名岛礁沙洲大约个,充分证明海南渔民经营开发的海域范围,三沙海域是我国世世代代的传统渔场,足以表明中国在南海享有的历史性权利。

据《文昌县志》记载,从清末到解放前的一百多年间,文昌东郊、铺前镇渔民前往三沙诸岛都是乘30—40吨二桅或三桅木船,船上配舢板五只或七只。文昌渔船都涂成红色,称之为红头船。渔船上有船长掌管,设账目和事务管理人员,共20—25人,多到27人。渔民出海以半年为期,出海前要备足各种生产资料和基本食品、资金则由渔船主(船东)供给,渔民按工种领取薪资。也有一些渔民合股经营,租用渔船,赤贫渔民受雇于渔船主搭伙出海。文昌渔民在三沙群岛捕捞以参、蚝、螺、蚵及海龟为大宗产品。仅有少量高价值鱼类。海龟行动笨拙极易捕捉,两个渔民一年可捕海龟三、四百只;每只达公斤以上,大多制成干龟肉与龟板原料,运回内地。龟肠子晒干夜间做生活照明用。

据老渔民介绍,抗日战争前赴南沙诸岛的文昌鱼船每年有30多艘,人数达—人,均为青壮年男性,一般散居各岛,以舢板作为联系。《文昌县志》记载,渔民符鸿光在南沙南威岛(现为菲占)连续住了八年。东郊镇上坡村渔民陈鸿伯住岛达十八年之久。清末以后住岛渔民逐年增多,凡具住人条件(有淡水、柴草)岛屿几乎都有文昌、琼海渔民居住。在岛上种植椰子树,栽植瓜豆、蔬菜、香蕉、木瓜等作物。

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擅闯南海诸岛时,发现早已有中国人居住在一些岛礁上。他们了解到一些渔民使用的地名,按照海南岛方言语音拼写成英文或其他文字标示于海图上,长期沿用下来。比如年英国海军部出版的《中国海指南》一书中提到19个西沙群岛地名,24个南沙群岛地名,有七、八个是从海南渔民所取地名中音译过去的。这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略三沙岛礁的有力证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海海域没有现代工业污染,渔民捕捞强度小,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海洋生态系统十分发育,渔业资源非常富饶。海南渔民之所以愿意冒着生命风险,还要远赴西沙、闯南沙,是因为他们艰辛努力会得到丰厚回报。当时的南海可以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海产。渔民专挑高价值的海产对象,捕不完,捞不尽,捉又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真正实现了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渔民在南海的作业方式大多采用礁盘潜水,适应南海珊瑚礁盘及泻湖多,水较浅等海况特征。所用渔具简单,只需鱼叉、潜镜、网袋即可。没有现在的胶管供氧系统或水肺潜水装置。这种原始的潜捕方式要求渔民水性好,对海下地貌情况熟悉。但也面临风险大,对身体伤害的可能。南海水质透明度高,可清晰看到水下30—40米的渔获。要屏气下潜到海底用鱼叉刺中后,并迅速上浮,在上浮过程中如不控制好速度,骤然减压,体内形成气泡,引起减压病(又称潜水病),出现眩晕、肘部或肩部疼痛或呼吸困难,对身体造成伤害,生活造成困难。现在潜水病可通过减压舱进行有效治疗。但过去南海荒岛上何来减压舱?因此不少老渔民程度不同患有潜水病,造成永久性损伤,有些人丧失出海打渔能力。

越南颁布的海洋法,将西沙群岛划归为其海洋国土,这是睁眼不看历史事实的自欺欺人鸵鸟做法。无论中外历史文献,相关岛上留存的生活遗迹,民间编撰的更路簿,以及海南渔民勇闯南海的历史印证,都证明了中国对南海主权无可争辩!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文昌县志看海南渔民经略南海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