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必须手术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访词曲作家吕
TUhjnbcbe - 2025/5/7 17:36:00

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袁丽萍

吕远,中国著名词曲作家,年出生于辽宁丹东,年参加解放区宣传队,年调入原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曾任海政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国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在近70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千余首歌曲,百余部歌剧、舞台剧和影视片音乐。其中《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西沙,我可爱的故乡》《泉水叮咚响》《牡丹之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至今,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记者:您是怎么样走上音乐创作这条道路的?

吕远:我从小就喜欢音乐,13岁时考进了东北矿山学校,系统学习到了西洋音乐。我还记得有一次上文学课,老师讲到宋徽宗被金人俘虏后在五国城写下的一首诗。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又生活在敌伪区,都是“亡国奴”,我就有感而发把那首诗谱成了曲子,这算是我第一次创作吧。年秋冬季节,八路军来到临江接收我们学校,带来了革命音乐,比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我刚开始还觉得这些音乐挺“土”。结果学校组织宣传队去演出,我们演奏西洋乐器,老百姓不拍巴掌,一唱革命歌曲,战士鼓掌,老百姓也鼓掌。年我到辽东省林务局搞职工文艺工作,发现要让群众接受我的音乐,那得演奏他们喜欢的曲调和形式,“土”成了我的方向。我也慢慢认识到,我的音乐应该是为我的表演对象存在,为接受它、喜欢它的人民群众而存在。

记者:《建设工人之歌》是您早期创作的、在全国唱响的歌曲,当时怎么想到创作这么一首歌曲的?

吕远:年,我从东北师大音乐系毕业后,分到了中央建筑工程部政治部文工团,到处为全国建筑工人演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当时曾经有那么一批人。国家要实现工业化,要搞建设,上级一声令下,一大批军人就脱下军装拿起铁锹加入建筑大军。这些人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吃苦受累,但斗志昂扬,国家工业化的很多大工程都是他们建设的。当时我去工地体验生活,看着他们黢黑黢黑的,我觉得应该要为这群人写首歌。歌里写的“面前总是无尽的原野、身后总是崭新的楼房”“永远战斗着奔向前方”等等,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后来,这个歌就被团中央推荐了,开始在全国流传。

记者: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对于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憧憬就是源自您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

吕远:年,我看到一个西北克拉玛依打出油井的材料。这打破了外国人所说“中国无石油”的论断。我很激动,想写个歌。我们这批从东北出来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爱国,特别想国家富起来。我想去了解这个事情,但当时关于克拉玛依的资料很少,甚至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歌就一直没写出来。

年,我到兰州一个工地上劳动锻炼。我们建的就是兰州炼油厂,而且要炼的就是克拉玛依打出来的石油。我在那里边劳动边向人们打听克拉玛依的情况,找了很多资料。还看了一部苏联拍的纪录片《阿拉木图-兰州》,其中有很多戈壁滩和克拉玛依的镜头,让我很受启发。克拉玛依环境非常艰苦,那地方风非常大,帐篷立不住,大铁桶都能吹着跑。找油的这些人工作也异常艰辛,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陆就是为了寻找石油冻死在戈壁滩上。我想让大家能了解克拉玛依,了解奋斗在克拉玛依的人们。我想写种对比,克拉玛依有牧马人、荒原,还有红旗、厂房。我白天劳动夜里创作,一个月就完成了这首歌。回到北京后,我把这首歌交给吕文科演唱。第二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当时我们很少有抒情歌曲,所以这个歌很快传遍全国。有同志跟我说,我是听《克拉玛依之歌》来到克拉玛依的,来了就爱上这了。新中国成立这70年国家飞速发展,克拉玛依是一个标本,从原始的、艰苦的一个地方变成现在的全国宜居城市。

记者:电影《南海风云》中有个插曲《西沙,我可爱的故乡》,当时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这首歌您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吕远:年我调到了海政文工团,开始写部队的歌、国防建设的歌。年我军进行了西沙海战。战斗胜利后,我第一次到西沙群岛,采访参与西沙海战的海军官兵。在永兴岛的一个棚子里,我碰到了陆军榆林要塞的词作家苏圻雄,我们就相约要合作为西沙创作歌曲。年开春,我第二次来到海南,到西沙、三亚等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我还去通什了解黎族民歌,去儋州研究调声,去临高采集渔歌,收获颇丰。年底,海军部队又派我跟随电影《南海风云》摄制组再次来到海南补充采风,我第三次来到西沙。年,我和苏圻雄一个作曲一个写词,完成了《西沙,我可爱的故乡》的创作。演唱者是卞小贞和梁长喜。但出版时错印成卞小贞和吕文科,这是个误会。随着电影的播出,这首歌流传开来。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南海神圣领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访词曲作家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