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型地名主要是根据南海岛礁之间相对位置以及岛礁相对排列顺序进行命名,不仅能确定具体岛礁大概方位,而且也体现出我国人民对地理方位和排列顺序的习惯性称谓,具有典型民族性和地方性。
这类地名包含三种情况:
1.用非常典型地理方位词汇东、南、西、北进行命名,诸如东沙、东七岛、西八岛、东南角、西北角、南门等。
2.用中国式罗盘方位进行命名,诸如丑未:因从中业群礁的铁线取丑未方向可到此处而得名;东头乙辛:在南沙群岛东面,《更路薄》记载:“自鱼鳞(仙宾暗沙)去乙辛,用乙辛三更收”,即从仙宾暗沙取乙辛方向航行可以达到此处而得名;西头乙辛:从南威岛取乙辛方向可到达此处而得名。
罗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用罗盘方位词为岛礁命名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凸显了民族性。
3.用海南岛渔民对地理位置习惯称谓进行命名。按海南岛渔民习惯,凡在东部、北部的,一般称为头或上,在西部、南部的,一般称为尾或下。诸如,尾峙:尾峙在永乐群岛最西面而得名。奈罗上峙:该岛在奈罗偏东北而得名;奈罗下峙:该岛在奈罗西南而得名等。
海南岛渔民也会根据航行路线命名岛礁。诸如,半路峙:是位于西沙群岛最南的低矮沙洲,航行时不容易发现,稍不留神,容易行驶到南沙西侧,因此要迂回航行,如从盘石屿出发去半路,需向西南走一段,然后向西北行驶才能到该处,通常向西北行驶的路程,相当于向西南行驶路程的一半,故称半路峙。
根据岛礁排列顺序,主要是以渔民到达岛礁先后顺序为主。按照习惯,渔民把先到的称为“上”,后到的称为“下”。
诸如,海南岛渔民到西沙群岛生产,先到宣德群岛,后到永乐群岛,故称宣德群岛为上峙,永乐群岛为下峙;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生产,先到北子岛,后到南子岛,故称北子岛为埃罗上峙,南子岛为埃罗下峙。渔民还习惯用序数词来命名先后排列的岛礁。
诸如,三峙:从永兴岛开始,经过南沙洲,再到该处,故称三峙;第三峙:海南岛渔民从西沙到南沙从事生产,一般先到奈罗,再到铁峙,第三站到该处而得名等。
这些命名方式不仅表明了海南岛渔民长期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形成了固定的航行路线,而且也反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顺序称谓方式,这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