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考古现场李韵摄/光明图片
“南海Ⅰ号”船上的货物。
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瞬间。
第一届水下考古培训班学员合影。
塞林港联合考古队在水下工作。
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
编者按
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总结回顾“十三五”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以期更好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刊特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撰文,梳理中国水下考古走过的三十年历程,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态势和取得的成就。
一
年,也就是“七五”计划的第二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应运而生;历经30多年发展,无论是机构、基地、装备等硬件建设,还是人才、技术及科研等软件建设,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如果按五年时间维度简单梳理已走过的七个五年,则大致可概括为:
第一个五年(-)奠基立业。包括以下重要事件和工作:缘起新华社《参考清样》第期《我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水下考古工作》一文()、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颁布()、中日联合调查“南海Ⅰ号”沉船()、中澳联合举办“第一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由此可知,年是为中国水下考古元年,而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则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奠基人。
第二个五年(-)初试锋芒。-年,持续四年,由第一代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队,对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进行的水下考古发掘。俞伟超先生称此次发掘“是我国首次全凭自己力量来实现的一项正规的水下考古工作”,它亦列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第三个五年(-)枝开叶茂。主要进行了白鹤梁题刻水下考古调查()、西沙群岛及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香港大屿山竹篙湾水下考古调查()等。
第四个五年(-)探寻真容。主要是重启“南海Ⅰ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最终确定“南海Ⅰ号”整体打捞()。
第五个五年(-)风华再现。主要是确定“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出水()、“南海Ⅰ号”第一次室内试掘()并验证了沉船整体打捞成功。此外,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考古发掘(、)、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发掘()、中肯联合肯尼亚拉穆群岛水下考古()等,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
第六个五年(-)重组强基。主要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重组和考古专用船建设,包括中央编办批复同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独立建制(),“中国考古01”专用工作船建成交付(),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并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二
第七个五年(-)多维拓展。这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五年,是承上启下的五年,是中国水下考古由第一个30年向第二个30年跨越的五年。具体来说,取得如下重要成就:
“南海Ⅰ号”全面发掘。“南海I号”的发现、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30多年的缩影与典范。
自年进入室内全面保护发掘以来,按照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先进理念,考古队将多学科、新技术、新方法手段综合运用于发掘工作中,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迄今为止,船货发掘清理已全部结束,共出土瓷器、铁器、金器、铜器、竹器、漆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各类遗物18万余件(套),其中发现的一件瓷器上墨书南宋淳熙年间“癸卯”年款(年),这为确定沉船时间提供了准确依据。据此,发掘者认为“南海I号”是一艘始发于泉州港的南宋商船,在即将驶向远洋时沉没在“放洋”之地的广东上下川岛海域,这里是唐代以来“广州通海夷道”的必经之处,沉船满载的货物真实再现了我国南宋时期繁盛的海外贸易景象。同时,保存较好的船体和船舱结构,为研究我国乃至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中日甲午海战是世界进入蒸汽机铁甲舰时代以后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此战不仅直接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且晚清就此走上灭亡之路,对近代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疑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时间轮回两个甲子,自年起,中国水下考古学家对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连续展开系列水下考古调查,在丹东、大连、威海等海域先后发现并确认了致远、经远和定远三艘北洋水师主力战舰残骸,其中致远和经远舰的发掘陆续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国内外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