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8日报道(文/陶德言张选杰田宝剑李兵峰)在三沙,人们常说:“一日三沙人,终生三沙情。”
简朴的话语,透出沉甸甸的、刻骨铭心的感觉。的确,三沙给人的印象终生难忘。浩瀚无垠的大海上,一座座远离大陆的岛礁,串起祖国的南大门。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最南端的小学、最南端的电影院……这些数不胜数的“最南端”,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以及维护主权、守卫国土的使命感。记者采访中,在岛上值守的官兵、党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渔民们,无不流露出守卫祖宗海、建设祖国南大门的自觉和自豪。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敏感复杂的海上形势,他们“爱国爱岛,乐守天涯”“守岛一条心,建岛一家人”,默默保卫着万里海疆一片安宁。
“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
首次来三沙的人都会被这里纯净多彩的美丽海景所震撼,正如小学课本里《富饶的西沙群岛》所描述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然而,美景之中暗藏的是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缺水、缺电、缺蔬菜……对于需要常年在岛礁上工作、生活的人来说,美丽富饶的三沙,有着酷热、艰苦、孤寂的另一面。
在三沙,记者采访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长串跟三沙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对祖国的深情,有对家人的歉疚,也有三沙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情谊。
在三沙,每周一和重大节日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这是三沙人的必修课。祖国是深刻在每个三沙人心中的神圣字眼,主权意识体现在三沙人的一举一动中。
海南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海防处处长朱清林是一位“老海防”。早在年,刚入伍的他就驻守西沙群岛的琛航岛。后来永兴岛建设机场,他们部队也参与运输建筑材料。年转业后,朱清林来到边海防部门工作,每年他都数次到南海岛礁查看工作。
朱清林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登上永兴岛了。对岛上的每一座建筑的历史,每一处设施的建设,他都如数家珍。说起三沙设市后永兴岛及周边岛礁条件的改善,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语气里充满自豪。“边海防工作依托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得越好,国家越强盛,边海防就越牢固。”朱清林说,“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习主席说‘老祖宗留下来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我们边海防工作人员听着非常受鼓舞,工作中时刻记着这句话。”
从外交部来三沙挂职担任副市长的马珈说:“来到三沙之后,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情怀。三沙人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谈起自己的经历也都非常自豪。他们对祖国这片蓝色国土饱含深情。”
“这是我们边防的媳妇!”
三沙建市之前,永兴岛等主要岛礁上住宿、交通、通讯条件都比较差。三沙市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禤开裕上世纪90年代刚工作时,到珊瑚岛一住就是8个月,住宿条件极其简陋,“回去之后看到两层楼都觉得很高”。当时通讯只能靠电报,“平时基本上不会有电报发来,一来电报往往就意味着家里有大事,比如亲人去世,所以拿到电报,人就哭了起来”。
年底从海口飞三沙的民航公务包机航班开通前,乘船从海南岛清澜港到永兴岛往返一次需要30多个小时,有时遇到大风大浪,一个多月可能只来一班船,再急的事也回不去。三沙市公安边防派出所所长贺胜年主动申请来到三沙工作,一年天有天要在岛上驻守。航班开通之前,由于海上交通不便,家里有急事无法及时赶回,一直是他和官兵们心头的痛。航班开通后,他感慨地说,从此“忠孝不再难两全。通过在三沙驻守,我们的情操和心灵得到了升华。作为三沙军人,回家探亲访友时我们都感到非常骄傲”。
永兴工委管委会维权办副主任徐裕先说:“三沙人常年驻守岛上,沉默寡言,不懂得表达、倾诉,觉得自己的苦是应该承受的,不过家人为此牺牲很大,把妻子逼成了女汉子。有的人一两年见不到孩子,等船来了的时候,都认不出是谁家孩子了。”
正是因为三沙地理位置重要、工作条件艰苦,在岛上的三沙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三沙警备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宋中勋说,在岛上感受最深的是军民一家亲,岛上人少,大家见了面都打招呼,平时没事的时候就一起组队打篮球。
陪记者采访的三沙市政府工作人员吴迎新,爱人在边防部门工作。无论走到哪里,岛上的人都亲切地介绍说:“这是我们边防的媳妇!”
每年除夕夜,驻永兴岛党政军警民都会欢聚一堂,在岛上最大的食堂一起吃一顿年夜饭。室外海风呼啸,海浪喧嚣,室内欢声笑语,人声鼎沸,来自五湖四海的三沙人团聚一起,其乐融融。三沙市海事局局长邹先芝感慨地说:“那一刻不论你来自何方,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三沙人是我们共同的符号,‘我为祖国守南疆’是我们共同的誓言。”
图说:年暑期,三沙市永兴社区的青少年在打排球。(田宝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