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志愿潜水员在海南岛附近的亚热带水域检查移植珊瑚的生长情况。图片来源:YangGuanyu/Alamy
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经历了三次极端高温引起的严重珊瑚礁白化事件,分别发生于年、年和年。年开始的白化过程持续了36个月,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范围最广的珊瑚白化。
这三次白化事件,中国都没有缺席。而且由于位于珊瑚分布区的北缘,中国部分海域还屡次出现了因极端低温导致的冷白化。一些白化是与珊瑚共生的有色微藻脱离及失去体内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的,没有这些微藻提供营养,珊瑚也就面临死亡,而有另一些白化是珊瑚自身先死亡造成的。然而,中国对珊瑚礁白化状况的研究还不多。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珊瑚礁状况也缺少一幅整体图景。
年夏天,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出现白化现象。图片来源:练健生
新中国珊瑚礁生物生态研究,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研究力量长期限于少数机构和专家,缺乏全局规划和经费的不足,也导致研究范围和监测连续性受到限制。新世纪以来,以摸清海洋资源家底为目标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专项”)之后,珊瑚礁保护和研究也伴随滨海环境治理和资源养护力度的加强,逐渐发展壮大。除了有隶属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和地方高校的研究团队、监测人员,近年还有多个民间组织参与各地珊瑚礁监测与保护研究。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珊瑚礁监测保护机构和个人在年底联合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随后整合多家机构多年来的研究,在年9月发布了第一份整体呈现中国珊瑚礁分布和生存现状的报告——《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这份非官方主导编写发布的报告,虽然资料收集止于年,却也如实呈现了当前中国珊瑚礁喜忧参半的现状。
喜的是不少地方养殖、排污和采挖等对珊瑚礁的人为影响有所减少;忧的是海水升温、以珊瑚为食的长棘海星频繁爆发等问题日益严峻,而且仍然没有好的应对办法。
事实上,作为气候变暖趋势下可能的珊瑚迁移避难所之一,中国珊瑚礁保护研究与全球珊瑚保护息息相关。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最新报告显示,随着气温上升,像年一般的大规模白化事件,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十年的常态。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和污染将在未来20年内造成70%-90%的珊瑚礁消失。
那么,中国的珊瑚研究现状如何?中国的珊瑚保护力量处在什么阶段?中国当前海域环境是否适合高温下珊瑚北迁避难?为此,我们访谈了《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的主要参与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所”)珊瑚礁研究室副研究员练健生。
▎中外对话(简称“中”):《珊瑚礁状况报告》发布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份报告的价值和意义?
练健生(简称“练”):从珊瑚礁研究领域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事件。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的珊瑚礁现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报告。
以前有一些关于中国珊瑚礁状况的报告,但没有发成中文稿。南海所珊瑚学科组从年加入了全球珊瑚礁监测网(GCRMN),其东亚区域的亚太珊瑚礁学会每隔数年会出一个珊瑚礁的现状报告。、和年的报告,我们(南海所)都提供了中国珊瑚礁的一些状况。
但是,这些报告是英文的。并且,关于中国的部分只是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的信息,主要包括福建东山,广东大亚湾、徐闻,海南三亚、西沙等,并不能体现中国珊瑚状况的全貌。最关键的是,这是南海所珊瑚礁学科组一家单位的工作,而《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有全国十几个单位参与,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报告。
被长棘海星啃食的珊瑚只留下一片“白骨”。图片来源:NorbertProbst/Alamy
▎中:中国的珊瑚礁监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练:南海所从年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国珊瑚礁调查与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珊瑚学科组年开始比较规范地进行珊瑚礁监测,年加入了全球珊瑚礁监测网。该网络是从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上发展出来的珊瑚礁监测网和行动网络。
▎中:总体而言,中国的珊瑚礁监测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练:如果就监测而言,全球各国的技术都差不多,主要是潜水实地调查监测,近几年才多了遥感监测。中国从年开始使用国际上通用的监测方式。
综合而言,中国珊瑚研究基本跟上了国际步伐,尤其在珊瑚礁生态修复这块还做得比较好,甚至有些工作可能是领先的,因为我们国家这些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对生态修复、保护强调得多,经费也更充裕。另外,由于中央不时有环保督查监督地方修复情况,因此能够有持续的改善。
▎中:启动《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编写工作的契机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近年对珊瑚礁近岸生态系统的重视加大?
练:我们的契机是年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成立,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