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必须手术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0年,难以舍离浩然,难以忘怀 [复制链接]

1#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416/6169886.html

作者

一知斋主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真是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不觉一年又将过去。看到孔网一个帖子开展“偶遇活动”,谈谈一年来各人所做难忘之事或读书生活感悟。自己不禁也略微思考了一下,虽说新冠疫情是头等大事,举世瞩目,万民关心,然有同感者多矣,无需赘述。感觉今年以来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儿是“遇见了浩然”。

浩然者,孰也?80年代以后的年轻读书人,知悉的不多;对之前的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浩然是文革期间文化界大名鼎鼎的,红遍全国的“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中的那个著名作家,厉害了吧,但文革后如同样板戏的消失一样,这个作家也“匿迹”了。当然这是相对的,只不过是不如以前那样红,但仍是一个大作家。

年遇见了浩然,不是指见到真人,斯人已乘*鹤去,世间唯余作品留,而是指买了他的几部小说,读了其作品,对他有了新的了解。在这一年里,他的主要作品基本都购买了,尽管购买每部书的初衷不一,但都有浩然情节,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艳阳天(三卷)》、《金光大道(一二卷)》、《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都是文革印本,有的还是作者签名本。购买这些的主要因素是两个:一是书的文革特色。这三部书装帧设计颇具时代风格,简洁大方,内页有丰富的插图,没有错别字(不似后来的书,无错不成书)。二是年轻时候,曾听过《金光大道》的广播小说,印象中有高大全(高大泉)和老周中两个主要人物,记住了这两个人名。也了解西沙之战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对外海战,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收复了西沙群岛。随着求全之心的欲望冲动,之后又买了四卷本的《金光大道》。

《苍生》是浩然新时期写的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生活的一部小说,与前几部迥然不同。购买此书,是想了解一下他写作方法的变化,和当时农村的改革状况。还有一点,这是一个签名本,留有作者的手迹。

回顾一下,今年的主要精力,大部分时间都放在阅读浩然的小说上了。《西沙儿女》上学时读过,有点印象不深,这次仅是翻翻而已。《艳阳天》、《金光大道(一二卷)》、《苍生》都是从头至尾慢慢读完的,前前后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读了多万字的作品。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也是读过的最多的一位作家。

在三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有相似之处。反映的内容都是解放初期土改前后农村的阶级斗争,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黑白分明。贫下中农与地富分子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正的方面,贫下中农团结一致,走集体合作化的道路,老中青三代结合茁壮成长。反的方面,地主富农等反动落后分子思恋旧的制度格局,妄想复辟变天,想方设法制造问题,开历史的倒车。语言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治性强,部分显露标语式的口号,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

《苍生》从内容语言,到故事情节,都与前两部有很大的不同。本人认为《苍生》才是浩然的代表作,代表着浩然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从阅读的过程来看,《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不是太顺畅,兴趣不强,速度较慢,只好逼迫自己发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攻关”精神,强力支撑,才读完的。目的是想完完整整地了解一下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回忆一下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读《苍生》则不同,真有如饥似渴,夜不能寐,手不释卷之感,内容真实,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常常从夜晚读到凌晨,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关于《苍生》的写作,浩然在《苍生是怎么写出来的》一文中说:“把长篇小说《苍生》,作为自己从年到年这个阶段艺术实践的一次小结,从此将要开始另一阶段的新路程。”目的是“直面农村生活现实,给改革时期的农民做一个历史的记录,摄一些心灵和精神的面影”,他坚持的原则是“颂苍生,吐真情”。应当说《苍生》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荣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列入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部重要长篇小说系列。

以《苍生》为例,谈一谈浩然小说创作的特点。有下列鲜明的特色:

一是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田成业的憨厚老实,田大妈的刚强要面,田保根的灵活智慧,陈耀华的青春泼辣,邱志国的高傲自负,巴福来的狡黠机灵,芸芸众生,性格迥然,各色人物犹如百花园中姹紫嫣红的花朵,红*蓝白,竞芳吐艳,芳香各异。读其小说感到亲切自然,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扑面而来,活灵活现,宛如眼前。

二是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优秀的小说犹如撕拨洋葱,必须一层层地拨开外圈,才能看到内核,令人趣味无穷,引人入胜,若一目了然,透如溪水,则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复述一下故事里的一段情节,第十七至二十段:

田家盖房请村干部吃饭,为防止老二保根闹事,田大妈施计,以人少清静、便于学习为名,支他去其姐姐处复习功课,结果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谁知保根秉性难移,好奇探胜,到红旗大队参观了苹果园,开阔了眼界,萌生了干大事与村支书斗争的想法。回村的路上,巧言花舌,蒙住了络腮胡子窦云鹏诳他解决人员调动,为自己以后进入社会奠定了伏笔。回来后又找陈耀华,使用“拾起坷垃砸坷垃”之法,套其帮忙解决人员调动问题。因他姐姐偶然的一句话,为两个村庄的一对大龄男女撮合成婚。这一切都是去他姐姐家引出的故事,可谓既节外生枝,又环环相扣,令人惊奇,拍案叫绝。

三是乡村语言丰富多彩。对农村景象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物之间的对白等,颇具农村特色,异常生动。请看:

农村景象方面,田家的院落:“土坯墙围着一所四分冒头、半亩不到的院子。左边是猪圈,连着茅房;右边是柴草垛,还有一串苇子捆儿。东边搭着一个盛破烂的低矮的棚子,西边垒着一个有出入洞口而没有透气地方的鸡窝。靠墙根儿,放着一个酱缸,一个咸菜缸,每个缸上面都扣着一口裂了缝,长了锈的破铁锅。”

这样的语言描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农村宽敞简陋的院子里去了,绝无城市里明窗几净、高楼大厦的感觉。

人物形象描写方面,刚出场时田大妈的形象/p>

“她五十出头,六十岁还没到的年纪,头发花白,倒不显得稀少,满脸褶子,并不失红润。在女人中间,他得算高个儿。骨架很粗壮,走起路来,往后撅屁股,往前倾身子;两个大脚片,每步迈出去都发出“咚咚”有力的响声”。

一个身强体壮,刚建沧桑的农村大妈形象跃入眼帘。

在人物对话方面,大量使用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歇后语和谚语。引用一段田成业和田大妈老两口的对话:

田成业让老伴儿给说得咧开嘴巴笑笑,随即又哭丧着脸,摇摇脑袋:“就怕咱没那命呀!”“米都下锅了,你还不信能吃上这碗熟饭?”

“不是不信,是怕闹个猫咬尿泡空欢喜。咱那又没本事又没才貌的儿子,不是梧桐树,咋会招来金凤凰?大门口、高台阶的姑娘,咋会看上咱这小门小户?人家图咱们啥呢?你说说?”

语言生动有趣吧,绝不像文绉绉的书生之言。

四是社会背景宽大深阔。这部小说写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推行家庭生产责任制,乡镇企业逐步崛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田家庄里的一系列看似奇怪而又自然的故事。小说里有老少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有干部群众之间的矛盾;有盖房子的劳累,有娶媳妇的辛酸,有考大学的煎熬,还有办企业的艰难;有会干能干人的先富,也有实干卖力人的苦痛;有层层叠叠的关系网,有互相利用的基层腐败,也有拼搏开拓的美好憧憬。展现了那个时代新旧交替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的真实状况。

浩然出生农村,有很深的农民情结,他主张“写农民,给农民写”,他立志“想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村写一部史,为农民立一部传”,可谓志存高远,雄心勃勃。《艳阳天》、《金光大道》和《苍生》分别写了建国初期土地所有制改造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两大农村的社会运动,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和社会变迁。建国后,还没有哪一个作家用如此多的作品,写农村的巨大变化(尽管有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他的作品,是一幅充满酸甜苦辣艰辛挣扎的农民众生相,是一首饱含激荡活力雄浑奔放的农业进行曲,也是一卷绘就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农村生活画。

他自己誓言“一辈子写农民,一辈子当农民的忠诚代言人”。他做到了,他无愧于农民作家的光荣称号。

年,难以舍离;浩然,难以忘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